评论:谁来承担稀土治理的责任
稀土行业如今正处于风口浪尖。“搬山运动”式的稀土开采,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何破解污染治理困局成为稀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稀土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应该由谁来治理?环境治理的资金该从哪里来?又应该如何监管?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找到了破解困局的关键。
究竟谁该承担起治理稀土行业环境污染的责任?
按照我国“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环境保护原则,稀土企业责无旁贷。作为环境污染的直接制造者,稀土企业理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开采、生产、出口各个环节落实环保的要求,承担环境污染治理的社会责任。
但是,目前完全依靠稀土企业治理环境污染很难实现。仅郴州一地因为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矿山环境恢复性治理费用就高达380亿元。同时,大量的私采滥采,也造成了目前稀土治理责任主体难以确定,巨额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不得不转嫁给了社会。稀土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只能由当地百姓来面对,生态破坏带来的长期影响只能由子孙后代来承受。这也是稀土行业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治理稀土污染的钱又该从哪里来?
一方面,可以建立体现环境成本的稀土价格体系,用市场的价格杠杆解决部分资金问题。目前,我国稀土价格仍停留在“白菜价”阶段。有专家估算,中国开采一公斤稀土环境成本是5.6美元,而出口的价格是一公斤5.5美元,这意味着稀土几乎白送给了人家。将环境治理成本体现在稀土价格中,不但可以解决部分环境治理费用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稀土行业还可以通过建立环境治理专项基金,解决治理投入难题。美国的超级基金制度,给我国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美国利用来自石油和化工企业的税收,建立了超级基金,保证环保局能够及时地开展治理行动而不至于受到长时间的法律诉讼和各种谈判的影响。我国稀土行业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的超级基金制度,建立起相应机制,将稀土企业的部分利润用于环境污染治理。
在污染治理的重压之下,当前稀土行业如何实现健康发展?
要破解稀土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难题,政府应明确自身在稀土行业中的监管责任。尤其在当前,即便通过技术提升,稀土生产仍难以彻底解决污染问题的前提下,政府必须规范稀土开发,建立完善的稀土开采生产的准入条件,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禁止采用离子型稀土池浸、堆浸的落后工艺,促进稀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环境保护部已经公布了56家符合环保要求的稀土生产企业,此举有利于形成合理开发、有序生产、高效利用、技术先进、集约发展的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格局。
只有中央、地方、行业、企业都积极行动起来,明确界定和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才能还稀土行业一个明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