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研究稀土打黑 将建长效机制
稀土黑色产业链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工信部日前下发通知,决定在有关省(区)组织开展稀土违法违规行为核查整顿工作。这意味着,全国性的稀土行业“打黑”行动已经开始。
记者了解到,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早在数月之前就已经开始悬赏征集“打黑”线索,并将31条信息上报给了主管部门。据稀土协会知情人士透露,稀土“黑色”产业链遍布宁夏、甘肃、山东、河北、浙江、河南、广东等多个地方,并以金属加工或抛光粉等深加工为掩护外衣,目前已覆盖采矿、冶炼分离、深加工、应用等多个环节。
“这些‘黑色’稀土的生产者不惜破坏生态环境,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国家规定的开采、生产指令性计划。”10月18日,工信部原材料司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
据这位官员介绍,工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打击、防范稀土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出现的问题,切实规范稀土市场秩序。
隐秘的“黑色”稀土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一直是行业“打黑”的推动者。
“早在稀土协会成立之初,就有企业向协会反映非法开采、加工稀土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严重影响到了正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希望主管部门能够行动起来。”稀土协会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据介绍,今年4月刚刚挂牌的稀土协会,便把行业“打黑”列为其工作重点,并在6月份发布启事,公开有偿征集非法开采、非法冶炼分离、非法加工、走私稀土的线索。
上述协会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协会收集了31条举报信息,并在6、7月间向工信部和环保部做了汇报。
“黑色稀土产业链分散在宁夏、甘肃、山东、河北、浙江、河南、广东等多个地方,由于国家对稀土冶炼分离企业注册非常严格,他们注册时一般都会选择金属加工或抛光粉等深加工项目,以躲避监察。”该负责人称。
稀土的黑色产业链目前已覆盖采矿、冶炼分离、深加工、应用等多个环节。这些黑色稀土的生产者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使用成本最低的生产工艺,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国家规定的开采、生产指令性计划,同时,黑色产业链的低成本又刺激了走私的猖獗。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马荣璋称,2011年国外海关统计从中国进口稀土的数量,比我国海关的出口统计数量高出1.2倍,也就是说走私量是正常出口量的120%。
“稀土黑色产业链的问题不解决,这样下去稀土产业就毁了。”包头地区一位稀土企业负责人对记者忧心忡忡地说。
工信部“打黑”
稀土黑色产业链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工信部“打黑”的名义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稀土生产和市场秩序。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打黑”行动是一系列稀土专项整治行动之一。
工信部发布的通知要求,对存在违法违规开采、生产、销售、偷税等问题的,要立即责令停产、拆除生产设备,并依法追究相关企业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具体工作由稀土办负责。”上述工信部原材料司官员告诉本报记者。
据了解,工信部要求有关地方立即组织开展并于11月15日前完成核查整顿工作,10月底前各地方要将举报线索核查结果和初步整顿情况形成报告上报工信部,11月15日前再将整顿工作总结报告上报。
“事实上,工信部已经在9月份就开始了‘打黑’行动,宁夏地区被举报的5个黑色稀土加工厂已经被打掉3个。”上述稀土协会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上述工信部原材料司官员对本报记者说,接下来,工信部会在全国范围内打击稀土黑色产业链,整个“打黑”行动完成后,工信部还会根据整顿的情况安排检查组赴地方进行检查,并进行通报。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并不看好“打黑”成效。他们认为,这些黑色产业链植根地方,与地方利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些黑色稀土厂隐蔽性极强,擅长打游击战,政府这种“运动式”的整顿恐怕无法根除黑色产业。许多正规稀土企业担忧的是,整顿之风过后,这些黑色产业链又死灰复燃。
为此,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向行业发出自律呼吁,自觉抵制“黑色”产业链的产品,并且进一步推广和监管稀土专用发票的使用,将上下游企业的产品交易进行挂钩,建立好追踪机制。
“工信部也要求各地方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落实稀土管理责任,结合核查整顿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制定打击、防范稀土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出现的问题,切实规范稀土市场秩序。”上述工信部原材料司官员称。